2009年6月20日

圣严法师 正确对待生命


正确的对待生命~

--------

圣严法师 华航演讲 全文

一, 安全的保障


在今天这个经济萧条,整个社会价值观混淆的时局之下,大家都在追求什么?许多的人都在追求安全的保障,有生活的保障,也有生命的保障。可是,现在的社会能提供我们这些保障吗?大概不能。


我这几年害了病,常常必须上医院,我问我的医疗医师:「用现在的治疗方式,可以把我的病治好吗?」医师告诉我;「我是替你治病,但是病能否治好,我不敢保证。」在一个多月前,我也问了我的主治医生,我说:「我的病能治得好呢?」他说:「师父!你这个病假使是在二十年前发生,恐怕早已一命呜呼!所幸是现在这个时代,有新的医疗技术,所以你已多活了三年!」这意思是什么?医生医病,却不保证把病医好,而把问题交给我自己。而我会因此觉得失望吗?我不失望,因为我一向抱持一个想法:「生病的时候,把病交给医生,把命交给佛菩萨。」我的命还能不能活?还能不能救?这是我的命;除非有这个命,否则纵使有再多的医生、有再好的医疗设备,也不一定有用。这是我在医院得到的响应。其实,这些医生都很有慈悲心,也很有爱心,他们愿意对病人吐露真言,非常难得,其他的医生不一定肯讲。

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也常常有人问我:「法师!我们这个世界还有救吗?」我说:「这个世界有没有救、有没有未来,不要问别人,要问自己:问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没有信心?」同样的,我们的安全有没有保障,也由我们自己决定。如何才能有安全的保障?首先必须保护自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该做不能做的事绝对不做!能够如此,就能获得基本的安全保障。反之,如果不该做、不能做的事而你去做了,却还要求获得保障,这就不可能了。


当然,不该拿的钱,也不能拿。刚才魏董事长要送我一个大红包,我说我不能收。我说华航是服务业,而我是出家法师,同样也做的服务业,我做的服务业是只造善业,不造恶业。因此,华航要送我红包,我能收吗?我不能收。收了以后,虽然我们的信徒不至于去告我的状,但是会有人说;「这个圣严法师到华航演讲一趟,收了一个大红包耶!」如此一来,我很可能落得声名狼籍,让人以为我到处演讲,到处收红包了。


我从不收红包的,我到哪个地方演讲,或者参加座谈会,一定不收红包;假如主办单位一定要给我,我会捐出来。我不能收红包,因为我是做的服务业,尤其以一个出家人来讲,出家人不能有钱,不能收钱,不能赚钱,这是我自己的「天条」,绝对不能犯。


我要请问诸位,在你们的人生之中,是否也为自己立下「天条」?所谓「天条」,就是我这一生之中奉行的准则,是我绝不能犯的错,如果犯了「天条」,那么我的人格、道德和行为就有问题了。假如诸位现在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天条」,还来得及!现在就给自己一个规范。这个规范,不是法律条文,而是自己的生活准则,是我们对自己、对家庭、对健康的一种承诺,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打折扣。


比如说,过去我曾在高雄美浓镇的朝元寺闭关,在那个地方多是女众,没有男众。因此,我在闭关之前就为自己立下三条「铁律」:一,不碰女众;二,不碰庙里的信徒;三,不碰庙里金钱的事。这三条铁律,实际上是我的保护伞,如果犯了其中一条,也就无法安住。我把这三条铁律贴在我的房门上,一直到我离开时才撕下。这是我自己给的规范,有了这些规范的保护,我在那边住了六年都很平安,平平安安地进去,平平安安地出来。


现在我要呼吁诸位华航的主管菩萨们,你们每个人都给自己一个规范的条文,这个条文与政府的法律无关,却也有关系;与你的工作无关,却也相关。只要我们把自己约束好,就是对自己的保护,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也是保障,自己的价值观也就建立起来了。


二, 谋生之道


其次,我想跟诸位谈谈:「人是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说是为了餬口,为了找一口饭吃,叫做谋生,这很正常。但是,谋生要取之有道,取之有方。大家同样在找一口饭吃,有的人为了这一口饭,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辛劳,而我们自己付出多少?

我是这样的想法,我每到一个团体或者任何地方,首先想到的是:「我能对这个环境做些什么?我能奉献什么?」如果不能对这个团体、对这个生活环境的人有所帮助,那么我不应该留下。如果我留下,就是占人便宜,占别人的光,乃是一个多余的人;如果我只是来谋生,找一口饭吃,那么这口饭不应该我吃,应该让给其他的人。


诸位是否听过「广度众生」、「慈航普渡」这两句话?做为一个出家人,如果我在这个团体不能够有益于人、有利于人,至少我要做到让人在这里吃饭吃得比较快乐一些,而工作的时候也快乐一些,这就是我在这个团体里的价值。


为了谋生、为了餬口,现代人必须要有工作。工作的定义很难讲。我小的时候,未满十三岁,那时候南通的乡下流行弹棉花,弹棉花有其顺序的,首先棉花要先去籽,抽出棉花絮,作成棉花条,最后才能用来纺纱织布。当时我的哥哥正在去棉花籽,他看到我在一旁玩耍,便说:「弟弟!你知道吗?牛绑在桩上也会老,牛老了只能任人屠宰。可是如果一条牛帮忙犁田,帮忙拉木,农夫就会感恩这条牛,不吃牛肉、不杀牛,而要好好善待牠。」我听了以后,就问哥哥:「我是一条牛吗?」他说;「你不是牛,是一条懒牛!懒牛是没有用的牛!」我说,那么我可以做些什么呢?他说你来帮我踩车子,车子多一人踩,我会轻松些,晚上吃饭你也会多吃一碗。我听了很高兴,就帮着哥哥一起踩车子。


从小我就习惯帮忙,自己有多少能力,就给人多少帮忙;进入团体之中,也不会人浮于事,而是尽全力为团体奉献。


三,自己就是典范


前几天,有个法师对我说,山上的法师好像不是人人都很精进修行,这些人将来是修不成的!我说若是你这么想,就由你来帮助他们修行吧!他说:「个人吃饭个人饱!我怎么帮他们修行呢?」我说,如果你的修行很精进,处处为团体奉献,天天都在修行、念佛、拜佛,就能够影响人,帮助人。相反的,如果你成天在埋怨,怨这个人不修行,叹那个人修不成,如此一来,你还能修行吗?他说如果是这样,我大概也修不成了,因为身旁的人都不精进。


这就是说,个人与团体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希望团体里的成员都能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埋怨没有用,批评、挑剔、比较、计较也是没有意思的。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自己努力,自己来当众人的典范。自己努力的时候,其他人就会渐渐受影响,也可能一起跟进了。


诸位知道,在一个团体里面,如果希望上上下下都把你当成一个典范,必须自己就是典范;在一个团体之中,如果希望能有典范出现,与其指望别人,不如自己就来当典范。否则,什么事也不做,光是等待别人来影响我们、带领我们,那是不切实际的。

四,生活在希望中


昨天有个医生替我看病,他问我对现在的台湾社会有没有信心,还有没有希望?我说,只要台湾社会之中,有一个人觉得台湾有希望,台湾就是有希望的!如果台湾社会之中,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觉得台湾没有希望,那么台湾就是没有希望的。其实,「台湾有没有希望?」这个问题,不需要问别人,只要问自己;同样的,自己的人生、工作有没有希望,也不要问人,要问自己。把希望寄托于人,问别人有没有希望,这是对自己没信心。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能产生希望,全家人也会跟着有希望。


我小的时候家穷,可是我的母亲从不说一句失望的话,她总是告诉我们有信心,有希望!我问我的母亲:「希望从哪里来?」她说:「希望是自己给的。我有信心,有希望,然后我照着这个方向去做,希望就在哪里;如果我放弃希望,不去努力,当然没有希望。」


《天下》杂志最近报导世界上一个最高、最穷,而人民最感幸福快乐的国家,诸位知道是哪个国家吗?不丹。不丹这个国家很小、很穷,海拔很高,但是人民的快乐指数将近百分百。他们的物质享受不如台湾,与我们相差百分之五十以上,可是不丹的人民,不论老老少少都很快乐。问他们苦吗?他们说不知苦为何物,因为他们每天都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们生活在希望中,而非生活在欲望中。诸位听懂吗?生活在希望中,人生成为一个个梦想实现的过程,一件件事情达成的经过,或者是一个个心愿圆满的喜悦,所以常感幸福、快乐。但是如果生活在欲望中,因为欲无止境,人生会变得贪婪、不知足,反而多愁苦。欲望有物质的欲望、精神的欲望、身心的欲望、男女的欲望、名位的欲望等等各种各样,当这个欲望满足了,尚有其他的欲望没有满足;当这个欲望追求到了,又害怕失去,所以经常是在痛苦之中。


生活在希望中,诸位自己要快乐,也要让同仁和家人感到快乐。不要回家就对家人抱怨:「再这样下去,公司还能维持多久不知道!」请问这是希望吗?不是。一定要说:「华航自从新的董事长上任之后,自从新的政策开始之后,自从新的航线起飞之后,公司正在急起直追!尽管今天的台湾百业萧条,华航却是一枝独秀,前程必定越来越好!」这就是希望了。有了希望,有了信心,就会照着目标去做,自然就有未来。如果内心一点也不抱希望,认为讲希望只是大话,根本不可能──有这种想法才真是糟糕!本来有希望的事你不抱希望,也把自己的一分努力给否定了,这是很可惜的事。因此,要有希望,要有未来,首先我们自己要有信心、要努力,在努力中抱持希望,自然就能有未来。


五,只要奉献,就不怕失业


最近我听到好多企业都在裁员,有人问我再这样下去,未来台湾所有的人岂不都失业了?我说不会的,就算失去这个工作,只要愿意接受另一个工作,就不是失业。比如「董事长」是一个职务,这个职务不做了,还可以做其他的事。就像我们的老董事长卸下「董事长」的职务以后,还可以当董事,做其他的事。只要接受另一份工作,也就不是失业。如果老是盯着现在这个职位不放,认为这个铁饭碗不能丢、不能破、不能换,换了以后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有这种念头,那是自讨苦吃,自找麻烦。


比如说我这个和尚不做了,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吗?和尚不是一个职业,它只是个身分,只要不偷不盗不抢、不伤害人,什么工作我都可以做,就是扫街、洗厕所,我也可以做。而华航的诸位高阶主管,乃是一个职位,是一种身分,具有一定名位的价值,所以诸位觉得除了这份工作,其他的工作不能接受,是这样吗?如果有这种心态,诸位一定不快乐!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诸位的高阶位子马上就要动摇,而是希望大家在心理上,能够随时随地准备着接受任何的工作。如果是这样,也就不会有失业的危机了。


以上我的这些老僧常谈,希望对诸位有点帮助,也请诸位指教。祝福。

2009年5月13日

常用纸张大小

和天方同学讨论了切纸台和打孔器,准备也入一台切纸台。买了活页本两周,结果忘了具体是多大的(似乎是A6)。搜索了一下,常用纸张的大小。如下:

狄奥根尼

在《人生五大问题》里,谈到幸福,有如下文字:

至于贫穷,狄奥根尼自然可以加以轻蔑,因为他有太阳,有他的食粮,有他的木桶,且亦因为他是独个子。但若狄奥也纳是失业者,领着四个孩子,住在一座恶寒的城里,吃饭得付现钱的地方,我倒要看看他怎么办。


我以为作者的举此公的例子,在于说明人的最低限度的需求满足后,才可能讨论欲求、幸福感等等问题。

狄奥根尼是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的代表,他认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须满足外,其他的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有一个他和亚历山大的轶事:

据说狄奥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狄奥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狄奥根尼。”

还有一次,狄奥根尼遭一个秃子谩骂后,说道:“我决不会回击。我倒欣赏你的头发,他早已离开了你那可恶的头颅而去了。”

《人生五大问题》读后



《人生五大问题》这本书很薄,但说的都是正经问题,尤其是有关婚姻、家庭、友谊的部分,仔细研读你会发现这些结论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也就是说,那些是永恒的真知灼见。

我问妻子“幸福是什么?”,她的回答和书中的答案不谋而合,妻说“幸福是内心的感受,可能开始的幸福感源自某些外物,但最终还是发自内心的。”书里的答案约略也是这样,幸福是人想保持的把心中喜悦传达给外界的精神状态。这让我想到《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里,谈到快乐的一部分:快乐是被外界影响的,而喜悦才是源自内心的,只有喜悦才能带给我们平和的心境。

此书为傅雷翻译,一些人名沿用的旧译法,文字也不是现代汉语一样平白,但译文很精到。可惜旧版的书,已经买不到;新版似乎加入了他人的一些名言,价钱也翻了几倍。这本书然我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虽然也许几年前根本读不进这样的书。

对于婚姻、家庭、爱情、生命等等问题,总是无法讨论或思考清楚,但经常问问自己,总会有新的发现。

2009年5月10日

谈谈坚持

(按:这是一篇练习性文字,我将试图探讨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希望以“坚持”这个题目开始,以后在每个题目上适当更新。)

坚持,辞典的解释是:坚决保持住或进行下去。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保持什么,如何保持。

首先,坚持的东西或目标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坚守一个谬误的目标,无异于背道而驰。

目标的正确,来自内心的价值观判断。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宏大,但可以归结到作一件事是否利于他人(至少无害他人),是否利于自己的理想实现,是否符合科学。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参考和借鉴其他人的经验,通过阅读来获得前人的思想,都可以得出结论。同时,正确的目标需要不断纠正,并非一开始设定好了就不再考虑。如同好的射击选手,如果一枪射偏,下一枪会做出适当的修正;这个修正不能过大,否则矫枉过正,反而离目标更远。

第二,如何持续。

坚持并非习惯,习惯是那种不需要刻意考虑就在作的事情。比如上网时随手点开的新闻网站,这样的习惯并不费力,而且已经融入到你的身体当中。坚持是要作那些让你痛苦的事情,只有品评这样的滋味,才谈得上坚持。

持续的过程,我以为有开始、同化、习惯三个步骤:
1. 开始,刻意要求自己执行。这个过程最痛苦,也最难。很多时候,因为体会到了难,就想到放弃,给自己找很多借口(比如太累、目标不正确等等)。
2. 同化,重复。这个过程时间较长,这时你已经觉醒,会按照固定的时间重复做事来实现目标。这个过程比上一步轻松,而且你会慢慢体会到成就感和喜悦感。
3. 习惯。你不再觉得那是要坚持的目标,它以及融入你的生活。

最后,我认为,坚持不下去的理由有千百个,而坚持下去的理由只有一个。我认识的一个人,可谓是精力旺盛,不断有新的点子和想法,每次大呼小叫的要作,最终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可能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这种体验在过后回忆起来会很丧气。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我的建议是试着作一件事,(哪怕极其简单,比如每天上班先花两分钟清理办公桌),一定要看到坚持的成果。

我很欣赏NIKE的广告,“Just Do It“,但我想只是去做远远不够,只有完成它(finish)才行。

写于:2009-05-10

2009年5月9日

埃兹拉·庞德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这首《地铁车站》有很多译文,我看了一遍,觉得在这个更好:

在地铁车站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飞白)

我在读《不固定的圣节》,又找来海明威的传记做参考,才知道他曾经受过埃兹拉·庞德的帮助,庞德同样帮助过很多人,包括艾略特。不过,他们两人的发展方向迥异,思考多了也会“走火入魔”。庞德的“叛国”是无法饶恕的,虽然他一定不那么认为;在我看来,他和其他亲法西斯分子不同,他是选错了理想。

其实以前听罗永浩的语录,曾经听过这个名字。今天花时间了解一下。认真的了解一个人、一件事,是有意思的事。

2009年5月7日

《内向者优势》读后



花了一天的空余时间阅读,自我鉴定为内向者。如果你也是世界上那四分之一,推荐阅读这本书。作者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自己也是内向者。作者告诉我们,内向并不是缺点,内向者要学会调节自己(我认为对于外向者,也需要类似的调节,只是他们更容易忽略、不怎么思考)。

推荐等级:五星。

2009年5月4日

跑步路线图

本文记录跨越式发展的路线图。
2009.5.3 7k

2009年4月27日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


听锵锵三人行时,知道了圣严法师的这句“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读这本书,也有类似的处事态度:看见、接受、放弃需求、臣服。

通过现代人的普通例子来讲故事,能把故事讲好,书就写好了一半。本书除了灵修的部分,主要在谈自我和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关于“真我”和“小我”的讲法很切中要害。一切外在都不能动摇你内在的真我,看清小我(ego)的虚假认同才能看清自己。

有关灵修,不知道是不是有现代宗教的意味,而且是包容很多宗教思想、心理学理论、超现实主义,加上对传统养生、瑜伽的运用,会有不少拥趸。如果适合自己,倒值得一试。

作者自己的故事,也能写本小说了。人生的参悟,需要经历方能领会,所以那些只打了一星的读者,也许过些时日会改变观点。

2009年4月23日

《六顶思考帽》读后



这本书的电子版有很多错误,加上译文的质量,还有原作者过多的比喻和重复概念,让我对它的评价降低了很多。

如同本书简介所说,它讲了一个简单的概念,被冠以六个帽子来论述,反倒有点夸大的感觉。其实六个帽子可以分类如下:

1. 客观/情绪化 基于事实还是基于自我感受
2. 积极/消极 积极应对还是消息批判
3. 创造性思维和横向思维
4. 对思维方式本身的控制

前两条是相互对立的,第三条属于发散性、不必拘泥于主题本质的方式,第四条是调节其他思维方式。
  
书中六个帽子的思考方式,目的在于:简化思考,使思维单一化简单化;可调节变换思考类型。

2009年4月20日

《自私的基因》读后


这是一本科普书,实际上我很少读这类的书籍,印象里只有《昆虫记》了。

基因、染色体、物种起源、进化论,这些词似乎大家都能说的上来,可到底如何,我是停留在中学生物学的基础上。这本书的译文很有功力,从句的流畅性很好,一些习语/成语的译文很贴切,而另一些专有名词作了保留。但读了一遍,仍然云里雾里,一本书脉络清晰是很重要的。这本书的章节很明确,但每一章内部缺乏提纲挈领的文字,没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布局,这一点让我很难从书中的比喻、例子和论证中找到作者重点要说什么。

书中让我感兴趣的,不单是对动物自私与利他行为的讲述,比如雌螳螂吃掉在交配的雄螳螂、工蜂誓死保卫族群等等。对于人,这种有着高级思维(或者说有了思想)的动物,如果自私或利他是基因控制的,那么发现这样的基因是不是对基因本身的否定呢?基因本身为什么不向着遏制自私(拒绝为了表面的利他而自私)的方向进化呢?把自私行为归咎于固有的自私基因,显然是人的推托责任,而对基因进化或选择的研究也许要靠时光机来印证才真实。

2009年4月15日

跑步者



这两天读了乔治·希恩的《跑步圣经》,用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学到的速读法。作为初学者,不熟悉、与目前需求无关的部分略过;读的过程,把doc转成了PDF。

最近几个月体重飙涨了十几斤,已经不能坐视不管了。奇怪的是,周围的人对胖瘦有奇妙的应对态度:胖可以说你吃的好、心宽气顺,瘦可以说你注意身材、远离水桶腰。总之,似乎很少有人能给你一个积极的回答,这很大程度上仰赖中国人逢迎的传统。所以,类似减肥这样的事儿,真的是自己的事。

《跑步圣经》里提到健身房的优劣,事实上我们也能看到身边“健身的人”,买了年卡能坚持一年的寥寥无几。想让它成为习惯,似乎要到狂热的地步,发展出一种对肌肉的偏执才行。一个哥们现在已经放弃了健身房,他换了环境并且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用上班时间锻炼!对于工作有空闲时间的他,能每天中午踢球两小时,休息后下午进行一个小时的器械。

回到跑步。要是以三天的成果来评判这本书,显然是错误至极。然而我读这本书,真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很想用用这个成语)。以前被强迫跑五公里,是我对跑步有着很差的印象,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这是一项乏味至极的运动。诚然,它确实很乏味,可它是一个很基础的运动,它是一个人的运动。对意志力的控制,对身体的控制,对自我的控制,都能在跑步中找到答案。

为了我的半马,从4月13日开始。

2009年4月10日

《娱乐至死》读后


偶然下载到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它是一本严肃批评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对文化产生不良影响的书。

本书的第一篇解读了作为媒介的语言、文字(铅字)以及电视对人们影响的变化。第二篇则阐述了电视对新闻、宗教、政治的影响。最后,作者提出解决之道是学校教育。

以下为摘录:
--------
第一篇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语言是原始而又不可或缺的媒介,它是最方便的讲述事情的工具,然而语言结构的差异也会影响对事物的认识。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而现实的媒介并不能明确具体的说明周遭的世界,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隐蔽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文字的特有魔力,在于它的对话没有对象,又似乎任何人都是对象。

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本来的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问。

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

……对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的存在。

……印刷文化的认识论在日益衰退,电视文化的认识论在同步壮大,这些都会在大众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后果,其中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将变得越来越可笑。

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

……但是书和阅读的功能和以往是大不相同了。

……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污染了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而不是说它污染了一切。

……400年来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精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这就是我希望说明清楚的。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富兰克林时代的美国人比世界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人都更依赖铅字的力量。

托马斯・潘恩1776年1月10日出版的《常识》在当年3月前就卖掉10万册……

铅字在公众话语的各种舞台中产生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这不仅是因为印刷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垄断地位。

17世纪到19世纪末,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如果印刷机存在,这世上是否还可能有《伊里亚特》?”他反问道“有了印刷机,那些吟唱、传说和思考难题还能继续吗?这些史诗存在的必备条件难道不会消失吗?”

……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林肯和道格拉斯进行长时间的辩论……到1858年,照片和电报的发明结束了理性王国的时代,但这样的结果确是一直到20世纪才明显表现出来的。

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具有一种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

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还有具有评判能力。

直到19世纪末,广告才真正采用了现代话语模式。即使在1890年,广告里仍然除了文字别无他物。……广告成为一种半是心理学、半是美学的学问,理性思维只好移师其他领域了。

对于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那个时期,我给了它一个名称,叫“阐释年代”。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电报摧毁了关于信息的原有定义,并赋予公众话语的一种崭新的含义。

柯勒律治关于“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摄影是一种只描述特例的语言……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除非我们自己用语言把图像转换称观点。

照片表现的是事实,而不是关于这些事实的讨论或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照片没有认识倾向。苏珊・桑塔格说过,照片是“我们通过照相机表现出来的东西对世界的理解”。

电视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一面镜子,是过去一个世纪中电子媒介最醒目的剩余物。

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


第二篇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

第七章 “好……现在”

(加入广告)是新闻节目结构的一个关键,它有力的反驳了电视新闻是一种严肃的公众话语形式的言论。

我们已经彻底地适应了电视中“好……现在”的世界――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过去、未来和其他任何事件的关联――连贯性消失了,自相矛盾存在的条件也消失了。

我并不是说公众信息失去重要性都是电视之过。我的意思是,电视是我们了解公众信息的样板。……整个信息环境都变成了电视的一面镜子。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一个结论是,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的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第二个结论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并不是所有话语形式都能够从一种媒介转换称另一种媒介的。……不是一切都可以用电视表达……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我们应该借助赫胥黎而不是奥威尔来理解电视和其他图像形式对于民主国家的基础所造成的威胁,更明确的说,是对信息自由锁造成的威胁。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运动

电视对教育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它提出了教学和娱乐不可分的理念。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这些有关信息的精神、政治和社会作用的问题对于电脑和电视机一样适用。

……只有深刻而持久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解决)的方法是依靠……我们的学校。

(赫胥黎)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二十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完】

2009年4月9日

小团圆

CSI纽约,第五季17集里,danny终于和lindsay登记结婚。在danny下定决心之前,是mac和他做了男人之间的谈心:关于婚姻、爱情、生育,以及做一个父亲的责任。lindsay的大肚子是推进第五季的主线,相信它会延续下去,向着美剧/美国电影的标准团圆结局发展。

danny向lindsay求婚,结果被拒绝,原因是她认为他结婚的原因是怀孕。而对窗外路过的lindsay都禁不住要追出去看一下的danny,最终还是认清(或者是肯定)了自己对lindsay的爱。爱会有伴生的恐惧,比如danny不想让未来的妻子和孩子失望,而mac以自己的感受告诉danny,不要让错失成为永久的遗憾。两个男人的沟通起了作用,有情人终于登记,lindsay也要回蒙大拿生孩子了。

回想蒙大拿小妞刚登场时,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意思,danny也是表现最差的“城里人”,然而最后不是冤家不聚头,反而成了佳偶。

这一季的CSI-NY,少有两个案子的剧情,大部分都是全体上一个案子,穿插一些人物个人的小情节,这些小的铺垫在本季末尾,应该会有一个不错的高潮。

下面是不怎么和谐的内容:

本集的内容,讲美国公司倾销电子垃圾到中国(广东贵屿),公司经理被激进的环保组织作为破坏对象而实施爆炸。而经理的女儿在得知消息后,不顾危险前去通知父亲,却不幸被炸死。这里面的父女之情,又和结尾处danny对为人父的感情相扣。(当然,在之后的剧集里,已经知道danny和lindsay将有一个女儿诞生)

曾看到一个报道说75%的中国垃圾处理企业,原料来自进口。也就是说,某些地方已经成了世界性的垃圾处理场,这里面是否能谈得上回收、环保就不好说了。抛开国际影响,国内的城市高速发展,垃圾处理也是大问题。那些外表光鲜的城市背后,是每天成千上万吨的垃圾被扔到城市不远处,被扔垃圾的人遗忘。

2009年4月8日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阅读笔记



这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并不很厚(和我没开始看的正统心理学教材相比),但它花费了两周多的时间。因为这本书单纯的讲心理学实验,涉及各个时期和方面,对于对整体没有概念新手需要不停跳跃思维。当然,这些实验至少让我对下一步的阅读充满兴趣,因为那些教条的书本会枯燥(但更系统的书容易理出脉络,哪怕不理解也可以有系统的认识),这本不是。

书中的实验,实际上看完就忘了大半,也许以后再次碰到就会记清楚了。学习的过程是重复、加深的过程,所以没关系。在《影响力》一书中有关权威影响的部分,曾经提到的密格兰电击实验就是我印象最深的实验,它的结果与人们普遍的预期大相径庭。

下面是脑图:

2009年4月4日

漫画阅读工具 Comix




Comix,与国内某文具同名的一款漫画阅读工具,在持续更新、功能与老马的Comicsviewer差不多,快捷键丰富,有书库管理功能。基于python和GTK+。

1. 只需下载最新版,解压,以root用户执行“python install.py install”。
2. 用新立德安装unrar包后,再安装Comix就可以支持rar(cbr)格式。

2009年4月2日

键盘想到的

微软新的字体是“雅黑”,我在XP系统下把自己的txt首选工具(AkelPad)换成雅黑字体,看小说很不错。

只是雅黑的引号有点小问题,就是左右两个引号不好区分,现代感的设计却有功能性的缺失,实在是个遗憾。

而且,偶尔写东西的时候,总觉得键盘设计的不合理:书名号、括号、方括号都有左右两个键,而更常用的引号反而只有一个键,如果敲错了还要多敲两次才能出来对应的引号。难道英文里上引号下引号没区别吗?

据说发明现在通用键盘的人,当初是随机排列的,并没有经过什么合理化测试。然而后来,有人用统计学角度制造出最合理的键盘排列,但大众不能接受。习惯性接受的东西,不容易改变。

2009年3月30日

《让生活快乐的15个习惯》



习惯1:把拥有一颗爱心作为习惯        

习惯2:坚信"会好起来的"

习惯3:挑战新事物

习惯4:培养专心致志

习惯5:向心中的楷模学习

习惯6:体会别人的感受

习惯7:珍惜邂逅

习惯8:吃饭不过八分饱

习惯9:不要在吃饭这个问题上过于谨小慎微

习惯10:尽量步行

习惯11:与大家共享体育的乐趣

习惯12:发现欢乐

习惯13:消除精神疲劳

习惯14:发现自己的责任

习惯15:不要被习惯所束缚

2009年3月15日

你知道吗?

天方同学发邮件推荐一个视频给我,原网址在这里,下面是youtube上的新版本。



里面的数据对老美来说很密切,对我们呢?我想有几个问题值得考虑:

1. 信息过度,如何选择。
2. 竞争力的加剧,带来的危机意识。
3. 知识的淘汰加快,那只有优先学习基础的、恒常的知识。
4. 电脑速度的级数增长带来的负面效应,应该包括人对它的过度依赖。

除了这些,我觉得开始收集资料来制作视频的人,确实是很务实的。

2009年3月13日

弗兰克《活出意义来》



弗兰克的《活出意义来》算是我读的第二本心理学著作,(如果我这次阅读历程能更集中在心理学上的话),它是一本小书,半本讲的作者对集中营生活的回忆,后面是对其心理学理论的简单阐释。

上一本《影响力》讲社会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是“意义治疗法”的创始人,他关注的是心理疗法,也是心理学第三学派的代表者。

意义治疗法认为追求生命的意义是人的最基本的动机,即一种“求意义的意志(a will to meaning)”。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自己才是被询问的对象,意即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种责任感是人存在的本质。弗兰克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要自我超越而非自我实现。作者在二战集中营里经历的非人的苦难,促使他支撑下来的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爱的渴望。

弗兰克认为可以从三种方法发现生命的意义:(1)创造、工作,(2)体验价值(比如爱),(3)受苦。

对心理学的理论知之甚少,但在我看来,至少这本书以作者的经历告诉世人,在苦难中如何找寻希望。这对于很多失去生活意义的人,或者某些穷极无聊的时候,会有所帮助。

延伸阅读:
意义治疗_百度百科

《影响力》阅读笔记



据说社科版比人大版好,我看的pdf是前者。五星。

2009年3月9日

二月杂记

一、单位信息化考核,要求四十岁以下每分钟要打三十字,我的速度是四十几。看来,不聊天打字速度下降了不少。

二、最近梦多,早上醒了经常和妻讨论梦境,然早饭后必定忘光。昨天梦到三重圈套的推理、恐怖故事,似乎有点小说的苗头。

三、妻理发,价三十,且需乘车十余里。吾在单位楼下剃头,五元。计之,妻为吾六倍有余。

四、开会,领导讲一笑话云:一领导许诺下班接女儿,女儿画一乌龟为凭,言若司机来接以此为信物。领导会后寻女儿所画之乌龟不见,急,遂自绘王八一只,交司机。司机持往,女儿辨之曰:此龟非吾龟!不肯从司机回家。领导闻讯,只得亲往。

2009年2月27日

Mr.children-kurumi

好多年前看过的一个mv,很感动,今天又搜索到。老了也有梦想,每一天都是人生的开始。

2009年2月23日

看漫画:平壤-朝鲜之旅

很早以前我看过一个帖子,写到朝鲜旅游的中国人所见所闻。里面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就是用圆珠笔之类的东西做纪念品,在那边类似塑料制品似乎很缺乏。

盖・德利斯勒的《平壤》,透过一个外国动画师的眼睛,描绘他眼中的平壤,当然只是有限的部分。有关政治在此避开,以下是一些细节。

1. 朝鲜是唯一的世袭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与奥威尔的《1984》一样,人可以被塑造成某个模式的人,上了发条就可以工作,不需要思考。

3. 书中领袖像章里领袖的像章里还有领袖……画满这个循环的那一页让我印象深刻。



政见永远是基于自身的立场的,这一点在看了岛田庄司的小说《透明人的小屋》之后,感觉更加强烈。小说的前半部分看似科幻题材,以某些人是透明人来解释身边发生的不可思议之事;而后一半则成了日本人(或者说外国人)以政治立场或者人道主义关怀来评价朝鲜特工。漫画里的外国人在平壤,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而朝鲜特工在日本,则像透明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立场,该向哪边走。

总之,这本漫画是一个大胆的老外对他在平壤的有限时间内,对平壤的足够丰富的描述。有时候,绘本比照片更能反映作者的思考。

2009年2月16日

东野圭吾的小说

话说去年换了工作,偶然下载到东野圭吾的《放学后》,电子书exe格式。之后渐渐接近,开始读推理小说,目前仍然看的很有限,主要是电子书。

话说,我已经把能收集到的东野的电子书读完了,算是一个工程。东野眼下的火爆,在豆瓣可见一斑:影视化的作品看过的人远远大于原作。当然,俊男美女是吸引眼球的,而东野似乎在纯推理和社会推理式的普通小说之间游走,比如《红色手指》和《流星之绊》。那个头戴科学家大帽子的侦探伽利略,在我眼里应该是个其貌不扬甚至稍显猥琐的家伙才对,哪知道居然用了福山雅治这样的演员,趋于商业化吧。

相对更喜欢的作品:《湖边凶杀案》、《名侦探的守则》、《嫌疑犯X的献身》。

总之,目前喜好的还是不必太华丽的诡计,不要太飘逸的文风,不能没有足够丰富的情节。下一步看完岛田庄司后,再看昆恩系列。

2009年2月3日

为什么不写blog了

最近的一个月,我很少上网,除了工作生活时间的调整,还有就是心态的改变。

地球那边的老美要改变,看看那些宣传海报,大大的CHANGE放在中间让我触目惊心。生活,尤其对于一个普通人,总是看上去无比平淡;在平淡背后,包含了对生活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我曾经想把人分成两大类:有自我感知意愿的和没有的,两种。那些对庸庸碌碌生活乐乐呵呵过的人,属于后者,而不断思索的人则属于前者。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分类和我们向往的幸福与快乐毫无关系,并且两类人都有不同的结果。那究竟是什么让人对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目前,我认为还是心态。

回到题目,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一个标题。虽然,这里也许没什么人看,而以前的blog回复者也寥寥。那时候,有些文字我是在为了blog而写,那也就失去了最初自以为的blogging标准——发现、分享、学习。所以,少写多读,是我今年的最初发现。

在巨大的信息量面前,扫荡feed过后还是一无所获。媒体的喧嚣后面,是对去年的很多大事的忘记。如何平静的看待这种浮躁的境地?在中文blogger里,有不少很好的,扎实的写来分享给大家,比如李笑来、阮一峰。读这些blog,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同样,少订阅几个feed,更利于自己深度挖掘。

聚焦小范围,也是一个重点。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学习的艺术》的作者那样,能在多个门类里取得成就,那也就不需要界定那么多门类了。关注点,总归还是有限的,在小范围里更容易深入的学习和领会。

阅读是必须的,除了向《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那样讲究技巧以外,对于一些短篇幅的文章,更应该细致的读之后再评判。选定阅读方向后,主题阅读是必要的,浮皮潦草的泛读过去根本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评论。(……思路断了,就此停止)

2009年1月31日

[技术]折腾eeepc

昨天下午,老婆大人因某防火墙软件报警而误删xp重要未知文件一个,导致启动至桌面前闪蓝屏一个而后重启。于是重装,记录已被下次再折腾。

1. 外置USB光驱可选,否则进入步骤2。

2. 打造启动U盘一枚,内有winPE和安装盘镜像,网上教程甚多。打造过程需win环境,否则进入步骤3。

3. virtualbox OSE不支持客户机usb设备,需添加官方源并安装virtualbox闭源版本,并授予virtualbox用户组权限,具体过程可搜到。

完毕。

2009年1月11日

[技术]opera当前的问题

在ff和op之间换用了一段时间,还是不能舍弃opera,虽然问题多多……

1. 无法正常访问系统剪切板,似乎X环境有两个剪切板。我的opera中ctrl-c复制的内容,只能opera自己使用,不能拷贝到其他程序;但是用右键菜单执行复制或剪切,可以拷贝到其他程序。

搜索后得知,任何X环境下高亮选取的内容都会自动复制到缓冲区,点击鼠标中键就可以粘帖;执行复制操作(ctrl-c或者ctrl-insert)才会复制到系统剪切板。这样是一个变通而且高效的做法。

2. GoogleDoc自动保存时会刷新页面,导致空行变成两个空行。

3. 打开ibus输入法的英文状态时,无法实现地址栏搜索。ibus也是难舍弃的,虽然它只能停在opera的左下角。

据说google快要出chrome的linux版了,等着吧。

2009年1月10日

[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



图片来自 Booksketch

分两次看完这部片子,很早F君推荐给我,我现在和她一起看。故事有点无厘头,科幻味道浓重,场景特效音乐都不错,所以我给了五星。

这部片子讨论了很多东西,原著以后有时间再看吧。我感兴趣的是,那颗热导核弹变成了鲸鱼和牵牛花,它们有了新的生命旅程,却无比短暂。鲸鱼的内心感受很有趣,下面的台词来自字幕文件,感谢译者。

啊,哇,发生了什么事啊?我是谁?
Ah, whoa, what's happening? Who am I?

我怎么在这?在这干吗啦?我是谁是啥意思?
Why am I here? What's my purpose?What do I mean by who am I?

好的,好的,冷静,找个扶手
Okay, Okay, calm down, get a grip now.

噢,真是蛮有趣的感觉。有点麻麻的...
Ooh, this is an interesting sensation.A sort of tingling in my...

我最好开始给东西起名字。就叫它尾巴,对,尾巴。
I better start finding names for things.Let's call it a tail. Yeah, tail.

在我头旁边呼呼而过的是什么玩意?
What's this roaring sound whooshing past what I'm gonna call my head?

风,这名字好吗?凑合。
Wind. Is that a good name? That'll do.

嘿,真带劲。就知道自己要有点头晕了
Yay, this is really exciting.I'm dizzy with anticipation.

这是风吗?好多风啊。
Or is it the wind?There's a lot of that now.

这个飞快朝我移动的东西是什么?那么大,平整且有些圆圆的。
And what's this thing coming towards me very fast? So big and flat and round.

得起个广阔些的名字,比如:达,大,大帝,大地!
It needs a big wide-sounding name like ow, ound, round, ground!

就这么,叫大地了,能不能和我交个朋友啊?你好,大地。
That's it, ground. I wonder if it will be friends with me. Hello, ground.

砰!
[thud]


如果只有短暂的生命,能够如此面对,实在是可爱的很。

2009年1月8日

[乐子]艺术家俞敏洪

下载了一套mp3,内容是新东方词汇速记,讲俞敏洪的词根、词缀记忆法。一直以来,包括刚才我都把这个人的名字记成了俞洪敏。

在windows系统下,mp3文件的详细信息会显示文件大小、艺术家、唱片标题、发行年代等等内容,然后我看到了“艺术家:俞敏洪”这样的字眼。

这套mp3的命名是以中文加上数字命名的,比如“第一部分 1-50.mp3”,在我看来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文件名用了空格,这点很不好。二、安装汉语拼音排序时,“第一”会在“第二”的后面,这样颠倒着还不如用英文来命名。因为这套mp3本来就是给学英语的人听的嘛。

2009年1月7日

[管理]纸质笔记

从昨晚开始,我在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尚未出版的书可以在他的blog下载到,地址如下:http://www.xiaolai.net/index.php/archives/464.html

我是偶然在lifepro的googlegroup里面看到的,然后下载下来,却没有细读。上个月我休假在家,看了几本推理小说,整理了自己的电脑,重要的是整理了自己的心绪。然后,再读这本书,时机很恰当。书是谈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内容比较多,虽然有一些水分(水分也会带来阅读乐趣),但仍是我看过的国内作者写的好书。书还没读完,我看到作者谈随身笔记的问题,随便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李笑来是坚持纸笔记录的,这是我近来也倾向的观点。纸笔的优势自不必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小学时老师就开始念叨。不过,现实生活里这么做的人并不多。

当然,首先是一个人是否选择去记录。这涉及意愿问题,还有gtd这类内容的理解,这里假定已经选择要使用一种工具来记录,无论是记录要做的事、还是工作总结生活归纳等等。

我曾经试用过windows平台下的多种记录工具,包括很多文档收集软件(evernote等)、即时贴软件(Pnote等)、在线记录工具、单机gtd软件、在线gtd工具(RTM之类),它们各有所长。它们共同的优点是功能强大、易于管理查询,然而它们都依赖平台和存储(PDA也有此局限)。有时候我会想到,某一天网络崩溃了,我们那些美好的记录都灰飞烟灭,该怎么办?

显然,纸质的东西容易被火烧水淹,但它们可以在我们眼皮底下被我们控制。

书写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我高中时有几个男同学,写的一手好字,我很羡慕。然而,和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比如学日语),我并没有决定去改善自己的字。十几年后的今天,我换了工作,我每天需要记录、写报告总结,我又回想起小时候的事儿。那时候小学都有书法课,也就是写毛笔字,我记得我爸爸对我说:儿子,你学好了咱家的春联就归你写了。我那时候的回答是:以后都用电脑打字了,春联都不用手写了。今天看来,确实路边卖的春联多数是印刷品,可每次我看到那些千篇一律的楷体字,都觉得有点别扭。

书写是有趣的,哪怕字很乱,当然字漂亮点会更好。

按照李笑来的做法,每天晚上用十分钟写下当天所做的事情,哪怕用自己的狂草体。我的个人经验是,写上一段时间,你会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字有所提高。

《把》这本书也提到作者的朋友,收集精美昂贵的笔记本,却舍不得写字。和读书记笔记一样,有的人会字书的旁白处写写画画,而有的人就尽量保持书的整洁。我觉得,任何用品应该是为我所用的,那才是它存在的价值(抛开收藏品)。我又想起我小时候的事儿,那时候流行变形金刚的贴画,几毛钱一张印刷精美,可我买来的从没有贴到书上本上铅笔盒上,而是统统夹在某个笔记本里。多年之后搬家,又发现那些不干胶贴画好像已经没数目粘性了。

大胆的写,哪怕写坏。收集本子的事儿,让商店去做吧。

另外,我最近开始随身携带纸条,把用过的打印纸裁成小份,随手写了装进兜里,经济环保也方便。当然,我也并不排斥电子产品,我对palm的diddlebug这个涂鸦工具十分喜爱。

2009年1月6日

[技术]我用的两台电脑

上个月,我把家里的PC格式化,安装了Ubuntu系统,在单位仍然必须用Windows,目前的情况如下:

在家,我的PC通过无线路由上网。因为Ubuntu系统对网络的依赖性,有了路由拨号也省了,这样开机就上网很方便。

通常,我会依赖google的邮箱、group、doc服务,RTM也偶尔用(基于tasque客户端),这些并不依赖系统。新的opera中国版解决了字体问题,虽然它仍有不少毛病,但我的机器只有512M内存,所以还是以速度为重。QQ本身有了linux版,还是很清爽的。gtalk、msn就靠pidgin了,虽然用的不多。编辑器我还没掌握vi,所以暂时用leafpad这个替代。GnomeDo是个挺好玩的启动器,但我不知道它怎么能支持中文。看碟听歌就用Mplayer了,稍微配置之后(通过UbuntuTweak这个软件)就通吃,(我不小心把以前收集的几个G的mp3格式化掉了,于是选择在线听歌)。文件管理器就用默认的了,我把home挂载到单独的分区下面,系统崩溃也不怕,文件按自己的方式组织好即可。

基本的需求都可以满足,我用virtualbox虚拟了一个精简版的XP,它是盗版。如果下载迅雷、纳米盘、raysource等等,就在虚拟机里完成,用映像磁盘拷贝就ok了。对win下的小工具有需求,也在虚拟机里面运行,最近头疼的是电子书的转码问题。

玩游戏的话,我会去客厅玩PS2,我买的几十张盘玩穿的仍屈指可数。当然,要是来两局魔兽,用wine就可以搞定,速度不比XP下差。

下面说说在单位用的电脑,它挺破但很有用。这是一台被别人淘汰的组装电脑,赛扬1.3G的CPU,128M内存(两个内存插口坏了一个,否则还可以再加一点),20G硬盘,集成声卡显卡网卡,但没有音响和网络接入。我从库房搜罗了一台ADI的十五寸纯平显示器,还有双飞燕的旧键盘,从家里拿了一个usb鼠标,一根usb延长线(在我插U盘时,它有时会漏一点电给我),这样凑齐了电脑。

系统是原来的主人遗留下来的,我删掉了绝大部分软件,暂时保留了winrar(稍后用7-zip替代),拷贝了wps、foxitreader、akelpad、ccleaner、ereader(最近发现的txt阅读器),安装了freemind、搜狗拼音输入法。然后把系统改成windows传统主题,关掉多余服务,禁止网卡声卡系统还原等等。杀毒软件也不用,除了我的U盘,它没有机会感染病毒。

好了,我可以用akelpad(不错的记事本替代)打字或者整理电子书,wps可以完成msoffice的大部分工作,文档需要打印就拷贝到打印机那里排版打印。foxitreader可以看看pdf书,ereader看txt书。下一步打算是拷一个灵格斯词典的便携版,我可以在这台机器上翻译些东西。

这台电脑,除了噪音挺大屏幕不大以外,就可以满足我的有限需求了。偶尔还可以玩玩纸牌什么的桌面游戏,flash游戏也可以。

这台电脑让我想起我的第一台PC,赛扬300C加上64M内存、8G硬盘,跑windows98很顺当。要是这个世界没那么多要升级的东西,该有多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