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


听锵锵三人行时,知道了圣严法师的这句“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读这本书,也有类似的处事态度:看见、接受、放弃需求、臣服。

通过现代人的普通例子来讲故事,能把故事讲好,书就写好了一半。本书除了灵修的部分,主要在谈自我和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关于“真我”和“小我”的讲法很切中要害。一切外在都不能动摇你内在的真我,看清小我(ego)的虚假认同才能看清自己。

有关灵修,不知道是不是有现代宗教的意味,而且是包容很多宗教思想、心理学理论、超现实主义,加上对传统养生、瑜伽的运用,会有不少拥趸。如果适合自己,倒值得一试。

作者自己的故事,也能写本小说了。人生的参悟,需要经历方能领会,所以那些只打了一星的读者,也许过些时日会改变观点。

2009年4月23日

《六顶思考帽》读后



这本书的电子版有很多错误,加上译文的质量,还有原作者过多的比喻和重复概念,让我对它的评价降低了很多。

如同本书简介所说,它讲了一个简单的概念,被冠以六个帽子来论述,反倒有点夸大的感觉。其实六个帽子可以分类如下:

1. 客观/情绪化 基于事实还是基于自我感受
2. 积极/消极 积极应对还是消息批判
3. 创造性思维和横向思维
4. 对思维方式本身的控制

前两条是相互对立的,第三条属于发散性、不必拘泥于主题本质的方式,第四条是调节其他思维方式。
  
书中六个帽子的思考方式,目的在于:简化思考,使思维单一化简单化;可调节变换思考类型。

2009年4月20日

《自私的基因》读后


这是一本科普书,实际上我很少读这类的书籍,印象里只有《昆虫记》了。

基因、染色体、物种起源、进化论,这些词似乎大家都能说的上来,可到底如何,我是停留在中学生物学的基础上。这本书的译文很有功力,从句的流畅性很好,一些习语/成语的译文很贴切,而另一些专有名词作了保留。但读了一遍,仍然云里雾里,一本书脉络清晰是很重要的。这本书的章节很明确,但每一章内部缺乏提纲挈领的文字,没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布局,这一点让我很难从书中的比喻、例子和论证中找到作者重点要说什么。

书中让我感兴趣的,不单是对动物自私与利他行为的讲述,比如雌螳螂吃掉在交配的雄螳螂、工蜂誓死保卫族群等等。对于人,这种有着高级思维(或者说有了思想)的动物,如果自私或利他是基因控制的,那么发现这样的基因是不是对基因本身的否定呢?基因本身为什么不向着遏制自私(拒绝为了表面的利他而自私)的方向进化呢?把自私行为归咎于固有的自私基因,显然是人的推托责任,而对基因进化或选择的研究也许要靠时光机来印证才真实。

2009年4月15日

跑步者



这两天读了乔治·希恩的《跑步圣经》,用的是《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学到的速读法。作为初学者,不熟悉、与目前需求无关的部分略过;读的过程,把doc转成了PDF。

最近几个月体重飙涨了十几斤,已经不能坐视不管了。奇怪的是,周围的人对胖瘦有奇妙的应对态度:胖可以说你吃的好、心宽气顺,瘦可以说你注意身材、远离水桶腰。总之,似乎很少有人能给你一个积极的回答,这很大程度上仰赖中国人逢迎的传统。所以,类似减肥这样的事儿,真的是自己的事。

《跑步圣经》里提到健身房的优劣,事实上我们也能看到身边“健身的人”,买了年卡能坚持一年的寥寥无几。想让它成为习惯,似乎要到狂热的地步,发展出一种对肌肉的偏执才行。一个哥们现在已经放弃了健身房,他换了环境并且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用上班时间锻炼!对于工作有空闲时间的他,能每天中午踢球两小时,休息后下午进行一个小时的器械。

回到跑步。要是以三天的成果来评判这本书,显然是错误至极。然而我读这本书,真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直很想用用这个成语)。以前被强迫跑五公里,是我对跑步有着很差的印象,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这是一项乏味至极的运动。诚然,它确实很乏味,可它是一个很基础的运动,它是一个人的运动。对意志力的控制,对身体的控制,对自我的控制,都能在跑步中找到答案。

为了我的半马,从4月13日开始。

2009年4月10日

《娱乐至死》读后


偶然下载到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它是一本严肃批评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对文化产生不良影响的书。

本书的第一篇解读了作为媒介的语言、文字(铅字)以及电视对人们影响的变化。第二篇则阐述了电视对新闻、宗教、政治的影响。最后,作者提出解决之道是学校教育。

以下为摘录:
--------
第一篇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语言是原始而又不可或缺的媒介,它是最方便的讲述事情的工具,然而语言结构的差异也会影响对事物的认识。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而现实的媒介并不能明确具体的说明周遭的世界,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隐蔽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文字的特有魔力,在于它的对话没有对象,又似乎任何人都是对象。

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本来的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复杂而晦涩的学问。

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

……对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连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的存在。

……印刷文化的认识论在日益衰退,电视文化的认识论在同步壮大,这些都会在大众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后果,其中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将变得越来越可笑。

一种重要的新媒介会改变话语的结构。

……但是书和阅读的功能和以往是大不相同了。

……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污染了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而不是说它污染了一切。

……400年来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精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这就是我希望说明清楚的。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富兰克林时代的美国人比世界上任何时期的任何人都更依赖铅字的力量。

托马斯・潘恩1776年1月10日出版的《常识》在当年3月前就卖掉10万册……

铅字在公众话语的各种舞台中产生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这不仅是因为印刷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垄断地位。

17世纪到19世纪末,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如果印刷机存在,这世上是否还可能有《伊里亚特》?”他反问道“有了印刷机,那些吟唱、传说和思考难题还能继续吗?这些史诗存在的必备条件难道不会消失吗?”

……印刷机不仅是一种机器,更是话语的一种结构,它排除或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然后不可避免地选择某一类型的受众。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林肯和道格拉斯进行长时间的辩论……到1858年,照片和电报的发明结束了理性王国的时代,但这样的结果确是一直到20世纪才明显表现出来的。

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头语言,具有一种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的内容。

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还有具有评判能力。

直到19世纪末,广告才真正采用了现代话语模式。即使在1890年,广告里仍然除了文字别无他物。……广告成为一种半是心理学、半是美学的学问,理性思维只好移师其他领域了。

对于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那个时期,我给了它一个名称,叫“阐释年代”。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电报摧毁了关于信息的原有定义,并赋予公众话语的一种崭新的含义。

柯勒律治关于“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摄影是一种只描述特例的语言……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除非我们自己用语言把图像转换称观点。

照片表现的是事实,而不是关于这些事实的讨论或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照片没有认识倾向。苏珊・桑塔格说过,照片是“我们通过照相机表现出来的东西对世界的理解”。

电视已经成为社会和文化领域的一面镜子,是过去一个世纪中电子媒介最醒目的剩余物。

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


第二篇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

第七章 “好……现在”

(加入广告)是新闻节目结构的一个关键,它有力的反驳了电视新闻是一种严肃的公众话语形式的言论。

我们已经彻底地适应了电视中“好……现在”的世界――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过去、未来和其他任何事件的关联――连贯性消失了,自相矛盾存在的条件也消失了。

我并不是说公众信息失去重要性都是电视之过。我的意思是,电视是我们了解公众信息的样板。……整个信息环境都变成了电视的一面镜子。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第一个结论是,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的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第二个结论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并不是所有话语形式都能够从一种媒介转换称另一种媒介的。……不是一切都可以用电视表达……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我们应该借助赫胥黎而不是奥威尔来理解电视和其他图像形式对于民主国家的基础所造成的威胁,更明确的说,是对信息自由锁造成的威胁。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运动

电视对教育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它提出了教学和娱乐不可分的理念。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这些有关信息的精神、政治和社会作用的问题对于电脑和电视机一样适用。

……只有深刻而持久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解决)的方法是依靠……我们的学校。

(赫胥黎)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二十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完】

2009年4月9日

小团圆

CSI纽约,第五季17集里,danny终于和lindsay登记结婚。在danny下定决心之前,是mac和他做了男人之间的谈心:关于婚姻、爱情、生育,以及做一个父亲的责任。lindsay的大肚子是推进第五季的主线,相信它会延续下去,向着美剧/美国电影的标准团圆结局发展。

danny向lindsay求婚,结果被拒绝,原因是她认为他结婚的原因是怀孕。而对窗外路过的lindsay都禁不住要追出去看一下的danny,最终还是认清(或者是肯定)了自己对lindsay的爱。爱会有伴生的恐惧,比如danny不想让未来的妻子和孩子失望,而mac以自己的感受告诉danny,不要让错失成为永久的遗憾。两个男人的沟通起了作用,有情人终于登记,lindsay也要回蒙大拿生孩子了。

回想蒙大拿小妞刚登场时,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意思,danny也是表现最差的“城里人”,然而最后不是冤家不聚头,反而成了佳偶。

这一季的CSI-NY,少有两个案子的剧情,大部分都是全体上一个案子,穿插一些人物个人的小情节,这些小的铺垫在本季末尾,应该会有一个不错的高潮。

下面是不怎么和谐的内容:

本集的内容,讲美国公司倾销电子垃圾到中国(广东贵屿),公司经理被激进的环保组织作为破坏对象而实施爆炸。而经理的女儿在得知消息后,不顾危险前去通知父亲,却不幸被炸死。这里面的父女之情,又和结尾处danny对为人父的感情相扣。(当然,在之后的剧集里,已经知道danny和lindsay将有一个女儿诞生)

曾看到一个报道说75%的中国垃圾处理企业,原料来自进口。也就是说,某些地方已经成了世界性的垃圾处理场,这里面是否能谈得上回收、环保就不好说了。抛开国际影响,国内的城市高速发展,垃圾处理也是大问题。那些外表光鲜的城市背后,是每天成千上万吨的垃圾被扔到城市不远处,被扔垃圾的人遗忘。

2009年4月8日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阅读笔记



这本《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并不很厚(和我没开始看的正统心理学教材相比),但它花费了两周多的时间。因为这本书单纯的讲心理学实验,涉及各个时期和方面,对于对整体没有概念新手需要不停跳跃思维。当然,这些实验至少让我对下一步的阅读充满兴趣,因为那些教条的书本会枯燥(但更系统的书容易理出脉络,哪怕不理解也可以有系统的认识),这本不是。

书中的实验,实际上看完就忘了大半,也许以后再次碰到就会记清楚了。学习的过程是重复、加深的过程,所以没关系。在《影响力》一书中有关权威影响的部分,曾经提到的密格兰电击实验就是我印象最深的实验,它的结果与人们普遍的预期大相径庭。

下面是脑图:

2009年4月4日

漫画阅读工具 Comix




Comix,与国内某文具同名的一款漫画阅读工具,在持续更新、功能与老马的Comicsviewer差不多,快捷键丰富,有书库管理功能。基于python和GTK+。

1. 只需下载最新版,解压,以root用户执行“python install.py install”。
2. 用新立德安装unrar包后,再安装Comix就可以支持rar(cbr)格式。

2009年4月2日

键盘想到的

微软新的字体是“雅黑”,我在XP系统下把自己的txt首选工具(AkelPad)换成雅黑字体,看小说很不错。

只是雅黑的引号有点小问题,就是左右两个引号不好区分,现代感的设计却有功能性的缺失,实在是个遗憾。

而且,偶尔写东西的时候,总觉得键盘设计的不合理:书名号、括号、方括号都有左右两个键,而更常用的引号反而只有一个键,如果敲错了还要多敲两次才能出来对应的引号。难道英文里上引号下引号没区别吗?

据说发明现在通用键盘的人,当初是随机排列的,并没有经过什么合理化测试。然而后来,有人用统计学角度制造出最合理的键盘排列,但大众不能接受。习惯性接受的东西,不容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