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7日

Mr.children-kurumi

好多年前看过的一个mv,很感动,今天又搜索到。老了也有梦想,每一天都是人生的开始。

2009年2月23日

看漫画:平壤-朝鲜之旅

很早以前我看过一个帖子,写到朝鲜旅游的中国人所见所闻。里面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就是用圆珠笔之类的东西做纪念品,在那边类似塑料制品似乎很缺乏。

盖・德利斯勒的《平壤》,透过一个外国动画师的眼睛,描绘他眼中的平壤,当然只是有限的部分。有关政治在此避开,以下是一些细节。

1. 朝鲜是唯一的世袭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与奥威尔的《1984》一样,人可以被塑造成某个模式的人,上了发条就可以工作,不需要思考。

3. 书中领袖像章里领袖的像章里还有领袖……画满这个循环的那一页让我印象深刻。



政见永远是基于自身的立场的,这一点在看了岛田庄司的小说《透明人的小屋》之后,感觉更加强烈。小说的前半部分看似科幻题材,以某些人是透明人来解释身边发生的不可思议之事;而后一半则成了日本人(或者说外国人)以政治立场或者人道主义关怀来评价朝鲜特工。漫画里的外国人在平壤,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而朝鲜特工在日本,则像透明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立场,该向哪边走。

总之,这本漫画是一个大胆的老外对他在平壤的有限时间内,对平壤的足够丰富的描述。有时候,绘本比照片更能反映作者的思考。

2009年2月16日

东野圭吾的小说

话说去年换了工作,偶然下载到东野圭吾的《放学后》,电子书exe格式。之后渐渐接近,开始读推理小说,目前仍然看的很有限,主要是电子书。

话说,我已经把能收集到的东野的电子书读完了,算是一个工程。东野眼下的火爆,在豆瓣可见一斑:影视化的作品看过的人远远大于原作。当然,俊男美女是吸引眼球的,而东野似乎在纯推理和社会推理式的普通小说之间游走,比如《红色手指》和《流星之绊》。那个头戴科学家大帽子的侦探伽利略,在我眼里应该是个其貌不扬甚至稍显猥琐的家伙才对,哪知道居然用了福山雅治这样的演员,趋于商业化吧。

相对更喜欢的作品:《湖边凶杀案》、《名侦探的守则》、《嫌疑犯X的献身》。

总之,目前喜好的还是不必太华丽的诡计,不要太飘逸的文风,不能没有足够丰富的情节。下一步看完岛田庄司后,再看昆恩系列。

2009年2月3日

为什么不写blog了

最近的一个月,我很少上网,除了工作生活时间的调整,还有就是心态的改变。

地球那边的老美要改变,看看那些宣传海报,大大的CHANGE放在中间让我触目惊心。生活,尤其对于一个普通人,总是看上去无比平淡;在平淡背后,包含了对生活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我曾经想把人分成两大类:有自我感知意愿的和没有的,两种。那些对庸庸碌碌生活乐乐呵呵过的人,属于后者,而不断思索的人则属于前者。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分类和我们向往的幸福与快乐毫无关系,并且两类人都有不同的结果。那究竟是什么让人对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目前,我认为还是心态。

回到题目,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一个标题。虽然,这里也许没什么人看,而以前的blog回复者也寥寥。那时候,有些文字我是在为了blog而写,那也就失去了最初自以为的blogging标准——发现、分享、学习。所以,少写多读,是我今年的最初发现。

在巨大的信息量面前,扫荡feed过后还是一无所获。媒体的喧嚣后面,是对去年的很多大事的忘记。如何平静的看待这种浮躁的境地?在中文blogger里,有不少很好的,扎实的写来分享给大家,比如李笑来、阮一峰。读这些blog,才不至于流于形式。同样,少订阅几个feed,更利于自己深度挖掘。

聚焦小范围,也是一个重点。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学习的艺术》的作者那样,能在多个门类里取得成就,那也就不需要界定那么多门类了。关注点,总归还是有限的,在小范围里更容易深入的学习和领会。

阅读是必须的,除了向《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那样讲究技巧以外,对于一些短篇幅的文章,更应该细致的读之后再评判。选定阅读方向后,主题阅读是必要的,浮皮潦草的泛读过去根本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评论。(……思路断了,就此停止)